logo
您的位置:
正文
赤峰市:交出垃圾资源化的乡村治理新答卷
来源:中国建设报
浏览量:32
发布日期:2025年11月17日

清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伙房村,垃圾分选中心内机器轰鸣。一台自动化分选设备正高效吞吐着混合垃圾,砖石、粪便、白色垃圾等迅速被精准分离,曾经“一埋了之、一烧了之”的农村生活垃圾,在这里踏上了回收再利用的“新生之路”,彻底破解了“垃圾围村”的顽疾。

织密低成本收运网络

农村垃圾治理的顺畅始于前端收集与运输的无缝衔接。面对垃圾分散、收运成本高的普遍难题,花加拉嘎乡搭建起覆盖全域的低成本收运体系,打通治理“毛细血管”。

全乡3300户常住农户家门口,1922个由废弃油桶改造的便民垃圾桶整齐摆放,构建起无死角的收集网络。112名保洁员依托公益性岗位组建队伍,负责上门回收与日常保洁,各村租用车辆将垃圾清运至集中点后,再统一转运至分选中心。“定点投放+上门回收+统一运输”的闭环模式,既方便了村民,也让垃圾收运处置率达到100%。

资金保障是体系运转的关键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每年约80万元的运营费用由旗一级专项资金与每户每年100元的垃圾处理费共同承担,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效确保了整个系统可持续运转。

自主设备精准分类

在垃圾资源化链条中,分选是核心环节。走进花加拉嘎乡垃圾分选中心,眼前场景清晰有序,铲车将成堆的垃圾送入进料漏斗,混合垃圾在筛面上翻滚跳跃,砖石、玻璃快速下沉,轻质白色垃圾被风机吹出,牲畜粪便与草木灰则透过筛孔落下……一套流程行云流水,混杂垃圾瞬间“各归其位”。

“这是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终端设备,通过振动筛选与风选结合,实现垃圾精准分离。”据花加拉嘎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赵智慧介绍,自设备投用以来,已有1.5万余吨垃圾通过这里“变身”为可用资源,为后续资源化利用打下坚实基础。

三类路径让垃圾“各得其所”

分选后的垃圾沿着三条明确的路径开启了循环之旅,真正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
牲畜粪便、草木灰被送入堆肥中心,在特定微生物作用下,转化为液态和固态有机菌肥。伙房村党支部书记、堆肥中心负责人丁雪峰表示,农户既能直接购买有机肥,也能用自家牛羊粪按比例兑换,让传统堆肥升级为规范高效的生产流程。

此外,石头、瓦块经防渗处理后,成为全乡闸沟防汛的优质材料,实现废物就地利用。白色垃圾经过进一步细分,可利用部分压块后被送往生物质压片厂作为清洁燃料添加料;不可利用部分则进入热解站高温裂解,转化为清洁能源。

制度引领村民共建

农村垃圾治理,长效运转是关键。花加拉嘎乡将生活垃圾处理要求写入村规民约,村委会与每户签订“门前三包”责任书,同时把清洁卫生纳入“文明家庭”评比标准,构建起制度化、常态化的村民参与机制。

垃圾治理带来的改变,村民感受最为真切。“以前垃圾堆在村口,夏天臭味熏人、苍蝇乱飞,哪能像现在这样安心坐在门口聊天?”村民杨吉峰感慨道,“现在家家有垃圾桶,垃圾天天清运,每年100元的处理费花得太值了!”

如今的花加拉嘎乡,道路整洁、屋舍俨然、空气清新。垃圾不再是乡村发展的负担,而是放错地方的资源。这里探索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,不仅节省了清运处理成本、改善了人居环境,更找到了一条自我“造血”的可持续治理路径,为更多农村地区垃圾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。
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 2025.11.14 左乙

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 京B2-20214075    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

客服 客服
客服
电话 电话
电话
400-666-9716
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
扫码关注
二维码
小程序 小程序
小程序
topimg topimg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