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基坑验槽定义
验槽是建筑物施工第一阶段基槽开挖后的重要工底,也是一般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最后一个环节,在基础开挖至设计标高后,由地质勘查单位,设计,监理,甲方会同检验基础下部土质是否符合设计条件,有无地下障碍物及不良土层需处理,合格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。
二.基坑验槽的时机
验槽应在基坑或基槽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,对留置保护土层时其厚度不应超过100mm。设计文件有明确地基处理要求的,在地基处理完成、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后进行验槽。
三.基坑验槽参加人员
勘察、设计、监理、施工、建设等各方相关技术人员应共同参加验槽。
四.基坑验槽资料准备
①基坑验槽汇报材料;
②基础施工图和结构总说明;
③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;
④轻型动力触探记录(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情况除外)。
五.现场准备
①开挖完毕、槽底无浮土、松土(若分段开挖,则每段条件相同),条件良好的基槽;
②察看结构说明和地质勘察报告,对比结构设计所用的地基承载力、持力层与报告所提供的是否相同;
③询问、察看建筑位置是否与勘察范围相符;
④察看场地内是否有软弱下卧层;
⑤场地是否为特别的不均匀场地、是否存在勘察方要求进行特别处理的情况,而设计方没有进行处理;
⑥要求建设方提供场地内是否有地下管线和相应的地下设施
六.基坑验槽主要内容
(1)天然地基验槽应检验下列内容:
①根据勘察、设计文件核对基坑的位置、平面尺寸、坑底标高;
②根据勘察报告核对基坑底、坑边岩土体和地下水情况;
③检查空穴、古墓、古井、暗沟、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情况,并应查明其位置、深度和性状;
④检查基坑底土质的扰动情况以及扰动的范围和程度;
⑤检查基坑底土质受到冰冻、干裂、受水冲刷或浸泡等扰动情况,并应查明影响范围和深度。
在进行直接观察时,可用袖珍式贯入仪或其他手段作为验槽辅助。
天然地基验槽前应在基坑或基槽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检验,检验数据作为验槽依据。轻型动力触探应检査下列内容:
①地基持力层的强度和均匀性;
②浅埋软弱下卧层或浅埋突出硬层;
③浅埋的会影响地基承载力或基础稳定性的古井、墓穴和空洞等。
④轻型动力触探宜采用机械自动化实施,检验完毕后,触探孔位处应灌砂填实。
⑤釆用轻型动力触探进行基槽检验时,检验深度及间距应按下表执行。
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,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:
①承压水头可能高于基坑底面标高,触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时;
②基础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,且基底以下砾石层或卵石层厚度大于 1 m 时;
③基础持力层为均匀、密实砂层,且基底以下厚度大于 1.5m时。
地基处理工程验槽
①设计文件有明确地基处理要求的,在地基处理完成、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后进行验槽;
②对于换填地基、强夯地基,应现场检査处理后的地基均匀性、密实度等检测报告和承载力检测资料;
③对于增强体复合地基,应现场检査桩位、桩头、桩间土情况和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检测报告;
④对于特殊土地基,应现场检査处理后地基的湿陷性、地震液化、冻土保温、膨胀土隔水、盐渍土改良等方面的处理效果检测资料;
⑤经过地基处理的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特性,应以处理后的检测报告为准。
桩基工程验槽
①设计计算中考虑桩筏基础、低桩承台等桩间土共同作用时,应在开挖清理至设计标高后对桩间土进行检验;
②对人工挖孔桩,应在桩孔清理完毕后,对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。对大直径挖孔桩,应逐孔检验孔底的岩土情况;
在试桩或桩基施工过程中,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出现的异常情况、桩端岩土层的起伏变化及桩周岩土层的分布进行判别。
七.基坑验槽方法
验槽方法通常主要采用观察法,而对于基底以下的土层不可见部位,要先辅以钎探法配合共同完成。
观察法
观察槽壁、槽底的土质情况,验证基槽开挖深度,初步验证基槽底部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,观察槽底土质结构是否被人为破坏。
基槽边坡是否稳定,是否有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存在,如地下渗水、坑边堆载或近距离扰动等(对难于鉴别的土质,应采用洛阳铲等手段挖至一定深度仔细鉴别)。
基槽内有无旧的房基、洞穴、古井、掩埋的管道和人防设施等,如存在上述问题,应沿其走向进行追踪,查明其在基槽内的范围、延伸方向、长度、深度及宽度。
在进行直接观察时,可用袖珍式贯人仪作为辅助手段。
钎探法
⑴工艺流程
⑵人工(机械)轩探
采用直径22~25mm钢筋制作的钢钎,使用人力(机械)让大锤(穿心锤)从规定高度自由下落,撞击轩杆垂直打人土层中,记录其单位进深所需的锤数,为设计承载力、地勘结果、基士土层的均匀度等质量指标提供验收依据。轩探是在基坑底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主要方法。
钎探法验槽
⑶作业条件
人工挖土或机械挖土后由人工清底到基础垫层下表面设计标高,表面人工铲平整,基坑(槽)宽、长均符合设计图纸要求。
根据基坑平面图,依次编号绘制钎点平面布置图。按钎点平面布置图放线,孔位撒上白灰点,用盖孔块压在点位上作好覆盖保护,每块盖块上面必须用粉笔写明钎点编号。
⑷主要机具
钎杆:用直径为 22~25 mm 的钢筋制成,钎头呈 600 尖锥形状,长 2.1~2.6 m;
大锤:普通锤子,重量 8~10 kg;
穿心锤:钢质圆柱形锤体,在柱中心开孔Ø28~30 mm,穿于钎杆上部,锤重 10 kg;
钎探机械:专用的提升穿心锤的机械,与钎杆、穿心锤配套使用。
⑸根据基坑平面图,依次编号绘制钎点平面布置图
按钎点平面布置图放线,孔位洒上白灰点,用盖孔块压在点位上作好覆盖保护。盖孔块易采用预制水泥砂浆块、陶瓷锦砖、碎磨石块、机砖等。每块盖块上面必须用粉笔写明钎点编号。
⑹就位打钎
钢轩的打入分人工和机械两种。
人工打钎:将钎尖对准孔位,一人扶正钢钎,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,用大锤打钢钎的顶端;锤举高度一般为500mm,自由下落,将钎垂直打入土层中,也可使用穿心锤打钎。
机械打钎:将触探杆尖对准孔位,再把穿心锤套在钎杆上,扶正钎杆,利用机械动力拉起穿心锤,使其自由下落,锤距为500mm,把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中。
⑺记录锤击数
钎杆每打入土层300mm时,记录一次锤击数。钎探深度以设计为依据,如设计无规定时,一般钎点按纵横间距1.5m 梅花形布设,深度为2.1m。
⑻拔钎、移位
用麻绳或钢丝将钎杆绑好,留出活套,套内插人撬棍或钢管,利用杠杆原理,将钎拔出。每拔出一段将绳套往下一段,依此类推,直至完全拔出为止,将钉杆或触探器搬到下孔位,以便继续拔钎。
⑼灌砂
钎探后的孔要用砂灌实。打完的钎孔,经过质量检査人员和有关工长检査孔深与记录无误后,用盖孔块盖住孔眼。当设计、勘察和施工方共同验槽办理完验收手续后,方可灌孔。
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,应在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(现场也可用轻型动力触探替代钎探):
①持力层明显不均匀;
②浅部有软弱下卧层;
③有浅埋的坑穴、古墓、古井等,直接观察难以发现时;
④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。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 京B2-20214075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