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程规划科牵头建立“横向、纵向、内部”三维协同工作机制,以达川区工矿片区危旧房改造及“握手楼”治理一期项目为试点,通过规划引领、流程再造、并联审批,推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压缩50%,实现民生工程“加速跑”,助力300户工矿片区居民早日实现“优居梦”。
一是构建全方位部门协同机制。针对工矿片区改造涉及部门多、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特点,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动牵头达川区政府、住建、发改、城管、地质十一大队等部门(单位),成立项目服务专班。通过建立“联合预审+集中会商”机制,在方案报审前同步开展技术审查、用地范围划定、管线迁改论证等工作,一次性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12项,避免企业“多头跑、反复改”,从源头上提升报审效率。
二是创新全流程内部协同模式。打破科室壁垒,强化自然资源系统内部协同:用途管制科提前明确规划条件与用地红线,确保方案合规性;权益利益科同步研究土地供应方式,采用“带方案供应”模式;工程规划科靠前审查设计方案,实行技术审查与行政许可分离。通过内部流程重构,实现用地规划许可、方案审查、土地供应“三同步”,为“交地即交证、拿地即开工”奠定基础。
三是实施全周期审批协同办理。改变传统串联审批模式,突破性实行“用地范围与方案同步审查”机制:项目于7月15日正式报件,7月17日通过专委会审议,7月24日完成规委会审查,创下10日内完成两级会议审查的新纪录;方案于8月22日进入批前公示阶段,建立“公示即复核”机制,确保公示无异议后2日内完成审批;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从平均3个月压缩至1.5个月,审批效率提升50%。
目前,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:一期范围已完成群众工作,施工现场全面打围,管线迁改工程有序推进;拟建总建筑面积10.9万平方米,总投资约6亿元,惠及居民约300户;通过创新机制,实现“忧居”变“优居”,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。
下一步,达州市局将总结形成工矿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规划、用地审批、土地供应工作经验,并推广至全市同类项目,持续优化“多测合一”“验登合一”等后续环节,为实现“住有宜居”、提升城市面貌贡献规划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