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您的位置:
正文
历史文化保护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广东探索
来源:中国建设报
浏览量:29
发布日期:2025年11月18日

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“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”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,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内涵提质”的战略转型迈出关键一步,为下阶段中国城市发展锚定了历史方位,擘画了宏伟蓝图。十年前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明确“加强对城市风貌整体性、文脉延续性的规划和管控”;十年后,则进一步提出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,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”。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迭代,正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从“静态保护”转向“活态传承”。广东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,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路径。

从“孤点保护”到“体系构建”:以系统思维筑牢文化根脉

长期以来,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存在“重个体轻整体”的局限,保护力气往往集中于少数重点保护对象或热门街区,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墟街、卫所、街巷、民居,乃至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古井、灶台、大树等如同被遗忘的珍珠散落各处。它们虽各自蕴含独特历史信息,却因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串联,无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图谱。

为破解困局,广东在城乡建设中以“体系化思维”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。颁布《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》、编制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,搭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综合管理平台。以数字化手段构建全域覆盖的保护网络,整合全省30类历史文化资源,推出“粤名城”数字展示平台,把静态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线上“活地图”。如今,平台上每新增一处保护对象、一项“非遗”技艺都可以实现数字化记录,这些散落的“文化珍珠”,正通过数字化网络慢慢串珠成链,为岭南文化基因库注入鲜活注脚。

从“大拆大建”到“绣花功夫”:以精细治理重塑空间温度

过去,“拆真建假”“大拆大建”成为城市更新的常见模式,老街区成片消失,仿古街区批量复制,历史信息随推土机的轰鸣一同湮灭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永庆坊时提出的“绣花功夫”唤醒了全社会对精细化保护的共识,如今“微更新、微改造”的理念在广东深入人心。广州推行历史建筑智能监控,建设低空智能遥感监测网,实时监测预警建筑消防隐患、房屋结构安全等情况,在历史城区实施“一栋一策”微改造修缮;中山孙文西路、梅州嘉应古城、佛山大良旧城等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提升工程,从建筑结构到肌理全面修复,以基础设施提升为突破口完善消防、电力、给排水等配套,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,引入文化创意、特色餐饮、“非遗”体验、主题展览等新型业态,老街的骑楼天花、老招牌、标语等历史原貌重现,留住了原住民和“烟火气”。

从“同质复制”到“特色培育”:以文化基因激活精神原乡

针对部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风貌“千街一面”的积弊,广东各地深挖地域文化内核,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,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“活”在当下,使其从“文化标本”升华为大众的“精神原乡”。揭阳棉湖古镇,这座有着1000多年的粤东商埠,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契机,突出潮汕文化特色,系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,着力推进解放路改造提升工程,通过修复清末民初骑楼街风貌,保留21家老字号商铺,恢复“药铺算盘记账、竹器店街头编筐、糖葱薄饼摊现做现卖”的传统业态,让“老手艺”重新成为街巷的“活标签”。棉湖英歌、钱坑木雕、凤江竹编、刘厝寨金狮等“非遗”体验从“节庆展演”变成“日常烟火”,增添了文化与时尚相互交融的气息。如今的棉湖古镇让人不禁沉醉其中,流连忘返,2025年春节期间,解放路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,不仅“颜值”与“品质”双提升,更成为潮汕人“寻根”的精神地标。
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广东的实践探索深刻诠释:历史文化保护不是发展的“紧箍咒”,而是城市内涵式增长的“动力源”。历史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的展品,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场景、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、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。面向未来,广东将继续以文化软实力锻造发展新优势,让每座老城、每条老街、每个古村都成为独特的文化地标,在岭南大地上绘就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新图景。

摘自 《中国建设报》 2025.11.17 陈昌勇 林全 肖云松


Copyright @2020 北京益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©版权所有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27301号-1 京B2-20214075    
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丰管路甲1号北楼三层302-3289室

联系电话:13834789121

客服 客服
客服
电话 电话
电话
400-666-9716
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
扫码关注
二维码
小程序 小程序
小程序
topimg topimg
TOP